偶然间看见CMA官微的征稿活动,感觉能和IMA、各位前辈、同学分享自己与CMA的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我是一名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大三学生,主修财务管理专业。非常荣幸地在自学的情况下于2017年以390分通过了P1的考试,以440分通过了P2的考试。在财经类院校读书,我对CMA当然不陌生。南京审计大学有专业的CMA培训老师,也有很多一起考CMA的小伙伴,这让我在考证的路上并不孤单。在这里,我想感谢学校对我们的支持。同时,我也希望IMA与更多的学校达成合作,在大学校园中普及管理会计。
 
  CMA的备考之路可能会有些艰难。我在准备的过程中打印了十几斤的题目用来练习,在把所有考点和题目全部理解透彻以后,我得以在考场上应对自如。不同于学校期末考试前老师划重点、圈范围的模式,CMA的考试源于全书的内容,又不局限于书本,需要自己不断地总结规律,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提升自己的财务素养,甚至需要额外了解美国的相关法规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在P2考试中,有一题令我印象深刻,它考了美国破产法第七章和第十一章的核心内容。我相信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并未提及,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,同时这也体现了这个考试“范围广”的特点。
 
  也许在国内,CMA认证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并不很高,但是20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学经历让我感触颇深。在2017年8月,我有幸参加了斯雅公司组织的香港游学项目。在其中“THE CASE”商业案例大赛里,我面对的案例公司是巧克力品牌“GODIVA”。在分析其各种财务报表和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之后,我运用CMA中所学的价值链分析和SWOT分析方法,从研发产品到产品退出市场,结合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进行了总体的案例式分析。正因为分析方法的新颖,让我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。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坚定了学好管理会计的决心,也让我体会到CMA的实用性之强。它并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考试,而是一种基本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 
  在P2成绩出来之后,我无意间去刷了一下知乎,发现一些朋友会问起这个证书到底有没有用,或者说有没有含金量。我想说的是,证书仅仅是个证书,顶多是一个敲门砖。但是,对于现在动辄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,多个敲门砖就能有很大的优势。在我花了几个月后,得到的不仅仅是两张考试通过的成绩报告单。在备考的过程中,我努力了,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,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思维。我没有厉害的家庭背景,也没有丰富的资源,而考证、努力学习是我唯一能把握的东西。做自己能做的事情,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,这才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的学习态度。
 
  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一个领域的发展必定需要多年的沉淀。我相信管理会计一定会成为会计师未来的一个蓝海。CMA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知识内容,而在于其非常完善的知识体系。这个体系会在价值的发现、管理和创造领域,发挥强大的作用。
金林玲